儲罐聚脲涂層在長期使用過程中,可能因介質沖刷、外力撞擊、溫度變化或施工遺留問題出現破損,若不及時修補,腐蝕性介質會通過破損處滲透至基材,引發罐體腐蝕、介質泄漏等風險。科學規范的修補流程是恢復聚脲涂層防護性能的關鍵,需結合破損程度、介質特性與儲罐工況制定針對性方案。本文將系統梳理儲罐聚脲涂層破損的修補步驟、技術要點與質量控制方法,為工業儲罐的維護提供實操指導。
一、修補前的準備工作:評估與物資籌備
在開展修補作業前,需先完成破損評估與物資籌備,為修補工作奠定基礎,避免因準備不足導致修補效果不佳。
1.破損情況評估
首先需停止儲罐運行,清空存儲介質(若無法完全清空,需對破損區域進行隔離封堵,防止介質泄漏),然后通過目視檢查、附著力測試、厚度檢測等方式評估破損狀態:
輕微破損:涂層表面出現長度<5cm、深度<0.5mm的劃痕,無基材暴露,無介質滲透痕跡;
中度破損:涂層出現局部鼓泡(直徑<3cm)、開裂(長度5-20cm,深度≥0.5mm),部分基材暴露,可能存在輕微介質侵蝕;
重度破損:涂層大面積脫落(面積>0.1㎡)、深度開裂(長度>20cm),基材明顯腐蝕、出現坑洼,或存在介質滲漏現象。
同時需記錄破損位置(如儲罐內壁頂部、焊縫處、邊角部位)、破損原因(如介質沖刷、外力撞擊、溫度應力),為后續修補方案制定提供依據。
![儲罐聚脲涂層出現破損該如何修補? 儲罐聚脲涂層出現破損該如何修補?]()
2.物資與工具籌備
根據破損評估結果準備對應物資與工具,關鍵清單如下:
材料類:與原涂層同配方的聚脲涂料(A、B組分)、底涂(根據基材類型選擇,金屬基材用環氧底涂,混凝土基材用界面劑)、膩子(用于填補凹陷,環氧膩子或聚脲膩子)、稀釋劑(用于清潔,如異丙醇);
工具類:角磨機(配砂紙、鋼絲輪)、高壓無氣噴涂機(用于大面積修補)、毛刷/刮板(用于小面積修補)、附著力測試儀、涂層測厚儀、無塵布、防護裝備(防塵口罩、防護眼鏡、防滑手套、防護服);
安全類:通風設備(若在密閉儲罐內作業)、可燃氣體檢測儀(若存儲過易燃易爆介質)、應急照明設備。
需注意,聚脲涂料需在保質期內使用,且A、B組分需按原配方比例混合,不可隨意調整,避免影響涂層性能。
二、不同破損程度的修補流程
針對不同破損程度,需采用差異化的修補流程,確保修補后的涂層與原涂層性能一致,形成連續完整的防護體系。
1.輕微破損(劃痕)修補
輕微劃痕未暴露基材,修補重點為填補劃痕、恢復涂層完整性,具體步驟如下:
表面清潔:用無塵布蘸取稀釋劑(異丙醇)擦拭破損區域及周邊5cm范圍內的涂層表面,去除油污、灰塵等雜質,確保表面潔凈;
劃痕處理:用180#砂紙輕輕打磨劃痕處,使劃痕邊緣平滑過渡,避免出現臺階,打磨后用壓縮空氣清理粉塵;
涂料修補:將同配方聚脲涂料按比例混合均勻(混合后需在適用期內使用,通常為10-30分鐘),用毛刷蘸取涂料,均勻涂刷于劃痕處,涂層厚度需與原涂層一致(通常為1.5-2mm),若劃痕較深,可分2-3次涂刷,每次涂刷間隔1小時(確保前一層固化);
固化養護:修補后在常溫(20-25℃)下養護24小時,若環境溫度較低(<10℃),需延長養護時間至48小時,或采用加熱設備(如紅外燈)加速固化,避免涂層未固化前沾染雜質。
2.中度破損(鼓泡、開裂)修補
中度破損已暴露部分基材,需先處理基材腐蝕,再進行涂層修補,具體步驟如下:
破損區域清理:用角磨機配鋼絲輪(金屬基材)或砂紙(混凝土基材)打磨破損區域,去除鼓泡、開裂的涂層,直至露出潔凈的基材表面,若基材存在輕微腐蝕(金屬基材生銹、混凝土基材起砂),需進一步處理:金屬基材用噴砂槍(壓力0.4-0.6MPa)進行局部噴砂除銹,達到Sa2.5級標準;混凝土基材用高壓水槍沖洗起砂部位,干燥后涂刷界面劑;
缺陷修復:若基材表面存在凹陷(深度>1mm),用膩子填補:將膩子按比例混合均勻,用刮板刮涂于凹陷處,壓實抹平,固化后(通常為4-6小時)用240#砂紙打磨平整,確保表面與周邊基材平齊;
底涂施工:在處理后的基材表面涂刷底涂,金屬基材涂環氧底涂(厚度0.1-0.2mm),混凝土基材涂界面劑(厚度0.1mm),底涂需均勻涂刷,無漏涂、堆積,固化后(環氧底涂固化8小時,界面劑固化4小時)檢查表面,確保無發黏、無粉化;
聚脲修補:小面積破損(面積<0.05㎡)用刮板將混合好的聚脲涂料刮涂于底涂表面,厚度與原涂層一致;大面積破損(面積0.05-0.1㎡)用高壓無氣噴涂機噴涂,噴涂時需與原涂層搭接5-10cm,確保搭接處無明顯接縫;
固化與打磨:修補后常溫養護24-48小時,固化后用320#砂紙輕輕打磨修補區域邊緣,使修補涂層與原涂層平滑過渡,無臺階感。
3.重度破損(大面積脫落、基材腐蝕)修補
重度破損涉及基材修復,修補流程更為復雜,需先修復基材,再重新構建防護涂層,具體步驟如下:
基材修復:金屬基材若出現腐蝕坑洼,需用角磨機打磨去除腐蝕層,若坑洼深度>3mm,需用焊接方式填補(采用與基材同材質的焊絲),焊接后打磨平整;混凝土基材若出現大面積起砂、裂縫,需先清理松散顆粒,用環氧樹脂砂漿填補裂縫與凹陷,固化后(24小時)打磨至表面平整,硬度達到≥25MPa(用回彈儀檢測);
表面預處理:基材修復后,需按施工前表面處理標準進行預處理:金屬基材進行局部噴砂除銹(達到Sa2.5級),混凝土基材去除浮漿、涂刷界面劑,確保基材表面潔凈、粗糙,符合聚脲附著要求;
分層施工:先涂刷底涂(金屬基材環氧底涂,混凝土基材界面劑),固化后檢查附著力(附著力≥5MPa,用附著力測試儀檢測);再用聚脲涂料進行分層噴涂,每層厚度控制在0.5-0.8mm,共噴涂3-4層,總厚度達到原涂層標準(1.5-2mm),每層噴涂間隔1小時,確保前一層完全固化;
整體檢查:修補完成后,對整個修補區域進行目視檢查,確保無氣泡、開裂、漏涂;用涂層測厚儀檢測厚度,確保均勻達標;用附著力測試儀檢測附著力,確保與基材結合牢固。
三、修補后的質量檢驗與預防措施
修補完成后需通過嚴格質量檢驗,確保修補效果達標,同時采取預防措施,減少后續破損風險。
1.質量檢驗標準
修補后的涂層需滿足以下檢驗標準:
外觀:表面平整光滑,無氣泡、開裂、漏涂、流掛等缺陷,與原涂層搭接處無明顯接縫;
厚度:修補區域涂層厚度與原涂層一致,偏差≤±0.2mm;
附著力:金屬基材上附著力≥5MPa,混凝土基材上附著力≥3MPa(用劃格法或拉開法檢測);
密封性:對修補區域進行密封性測試,采用水壓測試(若為液體儲罐)或氣密性測試(若為氣體儲罐),無介質滲漏現象。
若檢驗不達標,需分析原因(如底涂未固化、聚脲混合比例不當、涂層厚度不足),重新進行修補,直至符合標準。
2.后續預防措施
為減少涂層再次破損,需采取以下預防措施:
定期巡檢:建立定期巡檢制度,每3-6個月對儲罐聚脲涂層進行檢查,重點關注焊縫處、邊角部位、介質沖刷區域,及時發現微小破損并修復;
優化運行工況:避免儲罐超溫、超壓運行,控制存儲介質的濃度與溫度在聚脲涂層耐受范圍內(如耐強酸聚脲避免接觸濃度>50%的硫酸);
加強防護:在易受外力撞擊的區域(如儲罐入口、管道接口處)加裝防護板,在介質沖刷嚴重的區域(如儲罐底部、出料口)采用耐磨型聚脲涂層,提升抗沖刷能力;
記錄存檔:對每次修補情況進行記錄,包括破損位置、原因、修補材料、檢驗結果,建立儲罐涂層維護檔案,為后續維護提供參考。